人类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记录着历史,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,史志的起源很早,它开始于春秋,形成于宋元,盛行于明清,特别是明清两代,各省州县无不修志,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若干部官修或私修的志书。大量的志书,在我国丰富的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。 唐朝时,皇帝下诏,全国各州府每三年(一度改为5年)一造图经。图经是以图为主或图文并重记述地方情况的专门著作。又称图志、图记。是中国方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编纂形式。 康熙十年,诏谕各州县分辑志书。雍正七年下诏,令各省府州县志书60年一修。 新中国建立后,党和政府对编修史志这一优良传统极为重视。1958年,毛泽东、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明确指出,全国各地要编修地方志。50年代后期,在中央的倡导下,全国各地曾出现过编史修志的热潮。 但长期以来,志书只修到县一级,这与过去中国农村经济不发达、农民生活不富裕有很大关系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经济腾飞,百业昌盛,尤其是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执政以来,奉行以人为本、亲民爱民富民、重视“三农”和实行“三个协调”发展的政策,减免税收、减轻农民负担,百姓安居乐业,无不交口称颂。从上世纪90年代起,农村出现修村志、续家谱热。 “国运昌盛,方志兴盛。”,正因为农村经济发展了,取得一定成果,修志才成为切实可行之举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、改革开放30年,这段历史必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,留下辉煌灿烂的一笔,作为历史见证人,详细记录这段历史,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。正如胡乔木所说“不要让将来历史学家责备这一代历史学家,说我们把中国历史这一个好传统割断了”。 村志是地方志的重要一员村志是指建置最小的村级之志书,是方志家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员。村志编修古已有之,清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,郎遂编撰安徽池州《杏花村志》。“清人为村立志,颇为稀奇,是修村志之起端”。清康熙五十七年(1718年)汪叟否编撰上海闵行《紫堤村志》,清道光末年侯云若续修《紫堤村志》,之后沈心卿以汪叟否编纂《紫堤村志》为原本,参阅侯云若续修《紫堤村志》此时采集的资料,增修《紫堤村志》成稿于清咸丰六年(1856年)。越30多年后,张启南抄录《紫堤村志》,于民国8年(1919年)刻印《紫堤村志》,流传于世。 编志存史,一部村志就是一个乡村社会发展的缩影。村志不仅记载和回顾历史,而且还是当今乡镇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通览,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,是自然环境与人们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活动的和谐发展。
|